基层竟然公然上演了“一刀切”式的整治乱象,这完全背离了政策的初衷,使得原本的目的变得面目全非,真是让人既气愤又感到无奈。
乱象种种
在陕西的一个社区里,网格员在夜间巡逻时,只是发现王阿姨家中灯光闪烁、听到几声欢声笑语,便敲响了门询问是否在举办违规聚会。而其他地方的做法更是五花八门,有的县要求餐馆记录顾客的身份信息,公职人员若在五公里范围内消费,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,甚至家庭聚餐也被纳入了“网格化管理”的范围,邻居们聚在一起吃火锅都有可能收到提醒。这些所谓的“创新监管”方式,实在是有些不合常理。
企业之殇
刘老板经营的小饭馆日子不好过,自从去年政策收紧,商务宴请锐减了七成,朋友聚餐也减少了近一半,员工人数也从8个裁减至3个。就连两家人拼桌吃饭,也会被社区干部拍照并记录下来,询问是否是公职人员的聚会。创业者和求职者的正常社交活动也受到了严重影响,经济活力因此遭受了巨大打击。
交往受限
创业者在寻求合作时只能坐在公园的长椅上,求职者在面试时讨论薪资问题只能蹲在路边,而正常的社交活动也笼罩在“违规”的疑云之下。原本再普通不过的人际互动变得格外谨慎,经济交流和人际间的温情在这样的“过度警惕”中慢慢消失。
形式之害
新华社指出,“一刀切”不过是形式主义的变种,高级黑的一种。中央已经明确划定了界限,但基层却陷入了“吃点饭就怀疑”的困境。大家的时间都浪费在小事上,而那些真正的违规行为却有了可乘之机,这无疑是把重点搞错了。
公众不满
民众并未体会到应有的庇护,反倒是感受到了侮辱。有人曾认为打击公款吃喝是有益之举,可如今连日常饮食的自由也受到了限制。政策的实施伤害了民众的情感,引发了公众对管理手段的不满情绪。
合理之策
浙江义乌的“亲清政商食堂”坚守原则,同时注重人情,某地运用区块链技术记录公务消费,既准确又高效,山东某县纠正了错误并公开道歉,赢得了公众的理解。这些事例表明,政策的执行必须做到精确和周密,既要防止个别人利用漏洞,又要避免让大多数人感到不公。
众人讨论,如何防止出现这种“一刀切”的情况,使政策的实施更为公正合理?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