腾讯音乐以12.6亿美元的现金和5.5%的股份收购喜马拉雅,然而,喜马拉雅目前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,这笔交易是否划算,实在让人怀疑。
天价交易背后
腾讯音乐用12.6亿美元的现金和5.5%的股份,试图将喜马拉雅纳入旗下。喜马拉雅一度价值300亿,被视为移动互联网的最后一颗明珠。然而,与日活跃用户数已突破亿的B站相比,喜马拉雅的日活跃用户仅3000万,付费用户数量也远不及B站,这样的差距使得这笔高价收购显得有些令人困惑。
订阅模式优势
会员制订阅模式大家都很清楚,一旦首次吸引到客户,后续的获客成本就会变得非常低。以腾讯音乐为例,在2023年的总营收中,订阅服务贡献了121亿,而营销费用仅为8.9亿。从这个角度看,订阅模式不仅有助于保持现有用户,减少用户取消订阅的情况,还能吸引新用户,同时还能降低销售成本,具有显著的优势。
付费用户流失
2023年,喜马拉雅在移动端活跃的付费会员数达到了1550万,但其中只有75.9%是去年活跃的付费用户。通过计算,我们发现目前1500万的付费用户中,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在上一年没有续费。为了维持这个用户数量,我们需要投入资金重新吸引400至500万的流失用户。然而,在流量成本高昂的当下,这种商业模式的前景并不乐观。
低价拉客弊端
各大平台上充斥着关于如何以低价获取喜马拉雅会员资格的教程。这些教程吸引的大多是对价格敏感、不打算长期付费的用户。其中,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会员通过这种方式损失金钱来吸引新用户,他们对平台缺乏忠诚度。喜马拉雅的高层应该对此有明确的认识,但为了急于实现资本回报,也只能继续这种亏损的交易。
用户付费难题
众多会员因价格低廉而加入,然而随之而来的用户流失和内容运营偏差似乎不可避免。在长音频的潜在用户看来,难以找到持续为喜马拉雅会员付费的充分理由。喜马拉雅一方面需要保持一定的订阅量和活跃用户数以取悦投资者,另一方面又必须解决这一难题,确实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。
泛平台的困境
过去十年,在泛平台思维指导下,喜马拉雅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平台,具备了互联网腰部公司应有的各项指标。然而,由于用户粘性不高、吸引并保留新用户存在亏损、运营策略受到低价用户群体的干扰,其发展遭遇了不少难题。此次被腾讯音乐收购,能否扭转这一局面,目前还是一个待解之谜。
众人对于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的结果,是盈利还是亏损,看法不一。大家何不点个赞,转发一下这篇文章,并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观点?
暂无评论内容